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二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宗教研究與學術交流

宗教研究與學術交流

天帝教/巨光膺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秘書長、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一、前言

    宗教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則,建立人類自我實踐與超越的生命意義與價值。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由於歷史時代、社會文化與地理環境的差異,在教義經典內容上雖有不同,但是在宗教教化與社會維繫功能上,卻扮演著相同的使命。今日宗教研究必須透過「比較研究」的運用,經由宗教學術交流與對話交談過程,期能建立宗教會通與宗教大同的實踐。然而,過去各宗教往往忽視宗教發展的共通特性,而在學理上相互排斥,致使宗教競爭與衝突日熾,甚而導致宗教戰爭,此皆源於宗教信徒的偏蔽固執,未能理解宗教的彼此共同與差異特性,結果不但無法解決人類心靈問題,反而製造出更多的世界糾紛與混亂。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曾發表「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論文,指出未來世界文明的衝突在於──西方文明(基督教),中國儒家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回教文明、東正教斯拉夫文明等,不同文明體系的衝突與對抗,杭廷頓特別以宗教作為文明體系的區分標準,顯然重視世界宗教發展的和諧與秩序。撥諸現今世界各地的衝突焦點:南斯拉夫內部塞爾維亞(東正教)與波希米亞(回教)的對抗,印度地區印度教、回教與錫克教的不和,中東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紛爭,以及歐美地區新興宗教的瘋狂自毀表現,此皆證明宗教問題日形嚴重,已成為世界主要動亂的根源之一。準此,吾人亟應以學術客觀精神,研究分析各主要宗教傳統的教義內容,在宗教學術交流的過程中,建立各宗教哲學的比較研究模式,並探研其差異與共識之所在,這才是當前各宗教研究與會通發展的重點。

 

二、宗教比較研究的內容與方法

    從宗教比較研究的歷史過程觀察,西方傳統上從基督教義內容出發,針對基督教與異教徒的不同加以分析與探討。然而近代(19世紀)以來,比較宗教的研究則是從繆勒(F. Max Muller, 1823-1900)奠定基礎,其主要著作《比較神話學》(1856),《宗教學導論》(1873),《宗教的起源和發展》(1878)等書,對於比較宗教的研究方法與內容甚具貢獻。廿世紀始,韋柏(Max Weber)則從世界各宗教的經濟倫理出發,說明基督新教的倫理創造出西方資本主義的時代,而世界其他宗教之性質則未能產生資本主義。此種以宗教經濟倫理為中心的比較類型,亦開創了比較宗教的新方向。

    當前吾人從宗教比較內容加以思考,則應包含下列四個面相:

(一)形上知識的比較:宗教形上學探討的是「存有」(Being, Sein)的理論,亦即存有者(beings)之存在與活動情形,其是屬於終極思想理論的概念的比較,應是宗教比較的基礎理論,亦是每個宗教教義的理論重心。

(二)歷史發展的比較:任何宗教的起源、歷史發展過程及現勢的狀況,皆是比較宗教關心的課題;而在歷史特定的時間向度中,不同的宗教人物,宗教經驗、宗教文化與宗教思想等,其間之相似與特異,皆是比較宗教的主要內容。

(三)信仰經驗的比較:宗教信仰的主題乃是人與神的關係,舉凡人對神的信仰經驗,神對人的啟示(包括神蹟、顯靈……),人的修持方法與神秘經驗,以及人的宗教態度與行為等,皆是比較宗教應該探討的內容。

(四)制度結構的比較:現今各宗教發展皆已趨向制度化的建立,舉凡宗教制度、宗教組織、宗教禮儀、現今戒規、社會服務等內容,皆是宗教比較探討的重要內容。

宗教比較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區分下列兩種方式:

(一)縱向的研究方法;此乃傳統的研究方法,目的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及哲學的角度,將東西各大宗教傳統的起源、組織、發展、教義等依序加以敘述。其間的宗教排列,乃是依據「地區」的分佈,例如:東亞地區有:中國佛教、道教,南亞地區:印度教、佛教、錫克教、中東地區: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等,依此順序逐一介紹各宗教的歷史發展與特點。

(二)橫向的研究方法:此乃針對各宗教教義、思想、理論特色(或依據前述四種內容面相),將各大宗教內涵中,相同與特異、配合與分歧,一一羅列並對照研究。其間並應擬定一些比較的類型、範疇以及基本判準,以供作為排比對照的依據,進而顯示其間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三、宗教比較研究的原則與目的

    宗教比較研究在方法運用上雖然簡單,但是研究者必須秉持下列主要原則,才能避免研究方法上的誤差。

(一)相對的原則:宗教文化的產生,乃因地而異,吾人不應採取對主義立場,以評定其它宗教、文化或人類行為的優劣;宗教的絕對性原則,只會導致宗教間的排斥與衝突,並不能帶來宗教和諧,只有採取相對性原則,承認各宗教的差異,在彼此相互尊重之下共生共榮。

(二)客觀的原則:宗教比較研究應採取客觀的態度,不因研究者之宗教信仰,而產生主觀性的價值評斷。主觀性的研究往往陷入失真、失實的境地,不僅有違學術立場,更造成研究結果為人詬病。研究者應掌握客觀原則,注意資料的正確性,兼顧歷史事實,才能達成比較宗教的研究目的。

(三)理性的原則:宗教比較研究要能理性的思辨,理性的比較,不應帶有個人情緒化的偏差認知;權威性獨斷的思考,往往不能反映出事實與真理,且流於困蔽的錯誤,故堅持理性原則才能比較對照出合理的結果。

(四)周全的原則:宗教比較儘可能要找尋可以比較與証成的資料,不應以偏蓋全,只以片面、零散的資料作為比較排比的對象,如此得出之結果必然不周全、不客觀。宗教研究時兼顧周全的原則,共現於同一現象之中,探研彼此之交互關係與同異,才顯示出比較的真義。

    宗教比較研究的目的可從社會文化角度與個人信仰角度加以分析:

(一)社會文化的目的:今日人類衝突與紛爭,主因在於文化之差異,而文化的殊異則與宗教密切相關。以東方文化為例:中國的儒家與道家(道教),乃構成中國文化發展的主軸,而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化成影響更是重要,中東地區阿拉伯文化亦受到回教的影響、南亞地區則受到印度教的影響;吾人透過比較宗教研究,瞭解各宗教之差異,各地人們彼此產生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以及相互敬愛的心態,則可以抿除人與人之間的誤解、排斥與爭端,進而達到「愛其所同,敬其所異」的宗教大同之境。

(二)個人信仰的目的:比較宗教研究對於個人而言,有助於個人心理認知結構中,瞭解各大宗教教義精神,認識宇宙自然真理,並賦予吾人生命的崇高意義;準此,堅定吾人宗教信仰,肯定宗教信仰的完善,進而尋求自我實踐與超越,皆促進與加強了個人對宗教的認識。

 

四、宗教學術交流與交談

    除了上述宗教研究的分析與探討之外,宗教學術界更應積極相互交流合作,透過交流過程中的宗教對話與交談,而能增進相互瞭解與互動機會,有助於宗教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茲就宗教哲學研究社參與宗教學術交流與交談的實際過程為例,加以探討分析如下。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於民國六十七年元月十五日於台北市成立,廿二年來一直為推動國內宗教學術研究活動,以及宗教學術交流(包括海峽兩岸)而積極努力。宗教哲學研究社的宗旨在於貫通各宗教哲學之異同,配合科學法則與方法,致力於宗教之學術研究,以闡明宇宙人生究竟,啟發人類精神思想領域,增進人類福祉,

俾以建立適應宗教大同與世界大同之正確天人觀念及科學的宗教信仰。

    二十多年來,宗教哲學研究社除定期舉辦宗教專題演講,更先後舉辦「宗教大同獎」,對宗教學術研究、社會服務與特殊貢獻者給予獎勵。近年來除發行《宗教哲學季刊》外,更與大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舉辦多次大型宗教學術研討會,兩岸參加學者已達百餘人次,對溝通海峽兩岸宗教學術思想,增進宗教文化交流影響甚鉅。有關兩岸學術交流內容如下:

 

 

      

       

  

發表論文

1992年8月21日-24日

《道家思想與道教文化》

學術研討會

陝西省

西安市

26篇

1994年8月15日-17日

《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會通》

學術研討會

北京市

33篇

1996年9月4日-6日

《中國文化與中國宗教》

學術研討會

四川省

成都市

43篇

1998年9月3日-5日

《宗教文化與現代化》

學術研討會

南京市

44篇

2000年8月1日-3日

《世紀之交的宗與人類文明》

學術研討會

北京市

42篇

    

另外宗教哲學研究社與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於國內(台灣省南投縣)每隔兩年邀請大陸學者來台參加學術研討會,目前已舉辦過三次會議,邀請大陸學者數十人參加。

 

      

       

  

發表論文

1995年12月23日-25日

《中華文化與當代宗教》

學術研討會

台灣省

南投縣

25篇

1997年12月21日-23日

《新世紀的宗教與文化》

學術研討會

同上

20篇

1999年12月17日-19日

《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

學術研討會

同上

21篇

 

    兩岸的宗教學術交流,透過兩岸學者的對話與交談,增進了雙方的友誼與瞭解,更因彼此的互動增加,而能去異求同,肯定了宗教研究的價值及宗教交流的重要性。

經由多次的宗教學術交流與交談,兩岸學者可以從雙方研究的優缺點中(例如:大陸學者收集資料豐富,研究內容紮實;而台灣學者觀念新穎,研究視野廣闊)截長補短,相互切磋,共同為當代宗教學術研究奠定了一些基石。

 

五、結語

    當前宗教研究與學術交流工作,皆應採取一種開放心靈(open mind)的態度,廣泛邀請各宗教或宗派的研究者共同參與,研究與研討交談,此一信念乃是宗教哲學研究社過去努力的目標,亦是未來繼續奮鬥的方向。在今日多元化社會中,吾人(宗教研究者)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失之偏蔽,否則仍陷溺於彼此的優劣爭執之中。宗教哲學研究社創辦人涵靜老人李玉階先生曾言:「太虛不拒諸峰插,滄海何妨萬派流」,這兩句話正刻劃出宗教研究者必須要有「容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與精神。值此世紀轉換之際,深盼今後各大宗教不分畛域,不分信仰,不分種族,大家攜手同心,為了宗教大同與世界和平共同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