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蕭大宗師宗教哲學研討會)
廿字生活化,生活廿字化 天德教/曾力裴 一、前言: 人活著,吃喝、說話、有情緒,有些人說苦不堪言;恨不能逃世;有些人願苦中作樂,認為如此生活才豐富,要勇於接受試煉。所執的態度不一,但總希望有一條道路可循,僅僅為求得活著不是苦。那麼怎樣活著才是正確的呢?自有文字以來,中外哲學家就不斷的討論,留下記錄。但有智慧者?諄諄言講,聽者仍是藐藐逐流。五千年來,這世界仍是火宅,不見好轉,再怎麼激勵世人,苦仍舊是苦。 在苦中進入了廿字之門,二十個字,一見就知是中國傳統修身觀念。講到傳統,大眾就會將之歸入高標準,一個不可能達到的、被人棄之而不談的「空話」。為免於重蹈覆轍,廿字必須要「生活化」,在生活之中處處習得與廿字和拍。 二、廿字生活化: 宗主的經文中,特別而有趣的是「廿字寶懺」,此經中不是說什麼該做,而是提醒我們什麼不要做,且將寶懺條列如下: (一) 懺悔虛偽不實不忠之罪。 (二) 懺悔爭奪殺伐不恕之罪。 (三) 懺悔貪婪不厭不廉之罪。 (四) 懺悔黑暗欺心不明之罪。 (五) 懺悔凌辱孤寡不德之罪。 (六) 懺悔灣心曲性不正之罪。 (七) 懺悔知恩不報不義之罪。 (八) 懺悔欺狂反覆不信之罪。 (九) 懺悔因隙抱怨不忍之罪。 (十) 懺悔損人利己不公之罪。 (十一) 懺悔殘酷同類不博之罪。 (十二) 懺悔忤逆父母不孝之罪。 (十三) 懺悔蹂躪生物不仁之罪。 (十四) 懺悔欺壓弱小不慈之罪。 (十五) 懺悔忍心害理不覺之罪。 (十六) 懺悔果腹傷生不節之罪。 (十七) 懺悔暴殄天物不儉之罪。 (十八) 懺悔奸險邪淫不真之罪。 (十九) 懺悔犯上侮長不禮之罪。 (二十) 懺悔謾罵輕狂不和之罪。 當我們皈依時, 宗主只要我們選兩個字,也就是終此一生,只要做到兩個字,可見得菩薩對世間弟子的寄望並不高,僅十分之一的實踐率。但是我們仍然覺得廿字廣大,而不知如何起始才好!那麼先不求該做什麼,且從不該做什麼開始吧! 「懺悔虛偽不實不忠之罪」:從大處而論,口說忠於國家並不難;但是到了真正需要表現出愛國心的時候,是否能把「忠」超乎於私心之上呢?譬如前幾年美國電視上有一段宣導短片,一對母子在準備搬家,母親解釋說:父親任職的紡織廠倒閉了,沒有了收入……。小兒子問為什麼,母親很憂傷的說:因為美國人都不買國貨,所以工廠維持不下去了。孩子又問為什麼美國人不買自己的產品,母親輕輕的回一句「我不知道」。當然這內容有化繁為簡之嫌。就如我們也是處於對日貿易大幅逆差的境地,這些年來只增不退,數字可怕。但是平心而論,日本人製造的東西大多品管嚴格,商人則又精又狠,怎會不賺錢呢?我們若忠於國家民族,自然該發揮出我們的創造力與責任心,讓我們的產品在品質上與日貨能一爭長短,否則自己不成材,還要喊抵制日貨,不過是笑話罷了!忠不僅是表現在戰場上的「拋頭顱」「灑熱血」,在承平之時——希望這種時候多些——就是實實在在的做事了,不要看別人有沒有盡責,也不要一個勁兒的去批評,先檢討自己是不是忠於自己的職責了。 對朋友呢?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直」就似乎很難做到,當朋友無理的抱怨時,是附和他?是沈默不語?或是指出他的錯誤?極可能我們怕說真心話,怕自己說話不得體得罪了朋友,俗話說:「忠言逆耳」,為什麼要冒這個險呢?也許我們只把那種討好別人所表現出的虛情假意稱為虛偽;對朋友之間的不誠實,稱為善意的謊言。但是不管出發點是善意的或惡意的,「虛偽不實」仍然是「虛偽不實」,與其怕得罪人而昧著良心說話,不如學著如何誠懇又婉轉的把意見表達出來。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一書裡,作者借堂姐的口,指證主人翁說:「精明到了家,就能有什麼說什麼。」他所謂「精明到了家」,也就是實實在在的「忠」,由「巧」轉到「無巧」罷了。舉個例子說吧!朋友的所作所為冒犯了自己,與其想些巧計去報復他,不如平平靜靜的和他說清楚自己的感受,這朋友是否再交往下去,則聽其自然。在自己來說,第一,不發脾氣,磨練了涵養。第二,讓別人知道了自己的感覺,情緒更可抒解。第三,不必勾心鬥角,再造惡業。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枉道而行。 「懺悔爭奪殺伐不恕之罪」:不恕是這世間上所以會有爭奪殺伐的一大原因。看到別人過於貪,大家通常會竊竊恥笑,不值他們所為,但是臨到自己身上,卻總想多得一些,不但不知足,還認為屬於別人的都是好的。所以在不平之氣得引導下,去爭去奪;不平之氣愈大,所用的手段也愈毒。拿耶路撒冷這聖城來說,猶太教、耶教、回教三教與他的淵源都深,照理說他應是一個神聖安詳的所在,結果卻截然相反。它受過阿拉伯人的佔領,歐洲十字軍的東征,現在以色列人的獨霸,哪裡還顯出一絲恕道來?其實懷有一顆寬大容忍的心,最受益的還是自己。佛洛依德開創了近代心理學,尤其他的心理分析法,是現代心理學家的利器之一。不過分析歸分析,佛氏本身卻沒有藉分析本身的心理,而使心胸開闊;當然他是一位很堅毅的人,在他活著的最後十六年中,飽受口腔癌的折磨,動了三十三次手術,最後在醫生及他女兒的同意下,以三針嗎啡結束了生命。但是堅毅不能使他愉快,在它的學術理論中充滿了悲觀的色彩,尤其是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納粹黨的崛起和反猶太的恐怖殺戮,他認為人簡直大部分是「渣滓」。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執著於自己的理論,有名的後起心理學家阿德勒與榮格,都曾是他的弟子,但兩人都各自發展出自己的較平實的理論,也成為一代大師。可是他們是佛洛依德的大痛,他攻擊他們的理論,也完全與他們斷絕了往來,可以想見他心理上的痛楚不亞於身體上的痛楚。我們從恕的觀點來看,實在為他不值,想想我們是他,該怎麼做? 其實行恕道就是讓自己心安,首先原諒自己而不再有無謂的追悔;其次原諒別人,讓自己從憤恨的泥沼中掙脫出來,把自己的心化成一片清涼,還會再有什麼爭奪殺伐嗎? 「懺悔貪婪不厭不廉之罪」:我們常說「廉恥、廉恥」,一個人不廉就沒有恥,如收受賄賂的官員絕不會把什麼「對國家人民的責任」擺在心上,;為了錢,什麼都可以出賣;好賭傾家的人,妻子兒女也成為可以交易的財產;翻開現在的報紙,社會版上的犯罪消息莫不是為錢所驅使,加上新聞炒作,更是前仆後繼,仿效不斷了。 俗語說:「儉以養廉」,儉是心理惜物,而不是一錢不花,對身外之物,抱著有也可,無也可的心。有也不用得意,無也不用慚愧;得不到的不會難過,不必心心念念都是想著如何把某些東西得到手。且想一想,陶淵明自從辭了彭澤令回轉家園之後,日子過的多麼適易,千百年來,人們還是羨慕著他,羨慕他那種超脫的心境;另外早於他的石崇,生活奢華得不得了,還日日與皇親國戚比富,令人不免嘆其求死有術。將心比心,一個心境幸福愉快的人,會像石崇那樣任性胡為不知進退嗎?富貴買不到平安,廉而不貪的心才是樂境。 「懺悔黑暗欺心不明之罪」:通常做了不該做的事,與其說是見事不明,不如說是自己騙了自己。因為人人有個良心在,只要問自己的良心,就該知道,什麼是可做的,什麼是不可做的。或者有人要說,人生際遇不可能像一加一那麼單純,但人生實在是被自己弄複雜的,譬如人人所批評痛罵的電視連續劇吧!劇中人物命運操在編劇的手裡,任何「不合理」的情節都可能發生。可是罵歸罵,看的人依舊很多,那麼,可能劇中人仍能反映出眾人的某些影子呢!人是自己的人生編劇,往往不自覺的種下荒唐的因,等到果報來時才大哭喊冤,卻不想想以前是如何昧過良心的。 晉時,賈充的繼室妒忌心強,一天賈充回家,一眼見到奶媽抱著幼兒,很高興的逗弄了一會兒。他的妻子遠遠瞧見,以為丈夫和奶媽有私情,就把奶媽給殺了。想不到那小孩不肯吃別人的奶,竟餓死了。以致她一生無子。說來男子三妻四妾固然讓女人無法忍受,但為了一點小事就把人殺了,實在是太狠心。由此例推想:人如果盡著放縱自己,發洩怒氣,則什麼是都做得出,結果就太可怕了。 再說,欺負別人的人都自認聰明絕頂,以為別人都逃不出自己的算計,其實在有形無形中,欺的都是自己。所謂旁觀者清,冷眼看著他翻雲覆雨,不過自取滅亡罷了。 「懺悔凌辱孤寡不德之罪」:大家都知道這個笑話,「男人在外頭受了上司的器,回家罵老婆,老婆罵孩子,孩子則只有拿貓狗出氣。」層層下壓,凌辱弱小。再則多少搞笑的卡通片、滑稽片,都以欺負得對方無法還擊為笑源。為什麼我們看了別人受欺會笑?難道世人的天性中都有欺人的傾向?我們豈可不處處小心,不要傷人成習還不自覺。 「懺悔灣心曲性不正之罪」:人往往曲意維護自己的短處或過失,其實只會越掩飾越糟,不會越掩飾越好的。林肯說過一句話:「沒有一個人能記性好到做個成功的說謊者。」可不是嗎?謊越扯越大,到了最後破綻百出,連自己也不知道曾說過什麼。可是聽的人卻是很清楚那些前言後語是如何的不搭調。與其讓別人在肚子裡暗笑,還不如一開始就認錯的好。再說,行正道一方面自己心安,一方面更易化解仇恨。晉朝的王祥小時候頗受繼母的苛待,雖然王祥恭謹聽話,但後母總想除去他。終於一個晚上,後母狠下心,拿刀砍向睡在床上的王祥,但巧的是王祥如廁去了,等王祥回來,知道後母的意圖,於是跪在後母前面請死,後母這才感悟,此後待他如親生子一般。王祥的行為固然是特例,但是直道而行,往往是勝過灣心曲性的啊? 「懺悔知恩不報不義之罪」:因為涉及到世世代代的輪迴因緣,人與人間的恩怨牽扯,很難下定論。還不如單單純純的想想做人的基本態度該當如何?人活在世上,自出生以來,就受天地負載之恩,天時四季有?常人才能生存,地殼穩定人也才能安居。人受天地大恩,就該以天地無私的心來回報。第一,人該還天地的本來面目,山光水色不再有人為的污染。小自個人隨手把環境清理乾淨,大到全人類的無工業污染。只要處處小心,乾淨的地球一定可以再現。第二,無污染,其他的生物自然不受毒害,也能自在的繁衍下去。第三,人人想著自己是承恩的一方,還有什麼嗔恨、不平、不公,梗在心裡呢?人不過活過數十寒暑,一晃眼就過了,懷著感恩心過日子,懷著感恩心過日子不比懷著怨憤心好的多嗎? 「懺悔欺誑反覆不信之罪」:人為什麼不說真話?可能是害怕別人看輕自己;可能說了大話後,再加謊話來掩飾;也可能為了諂媚討好,說些言不由衷的話。不過事實永遠是事實,也許蒙蔽了一時,卻不能永遠遮蓋下去。道理很明白,但是人似乎總認為說假話比講真話容易。有時候,人又特別愛聽假話,弄得人類社會愈來愈假,商人賣假貨,老師賣假知識,文人賣文字遊戲,工程賣假料……,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遠過於彼此信任。譬如交通吧!人人罵交通道德差,亂走亂鑽,不成體統;但說到自己則是:「別人都不遵守交通規則,我若不鑽,豈不太吃虧了!?」。連這樣單純的事都彼此信不過,我們還有什麼希望呢? 「懺悔因隙抱怨不忍之罪」:看別人的錯通常都會放大,看自己的錯則是小事一樁。所以對別人的過失無法忍受,而非報復不可無法忍受,而非報復不可,只見仇怨愈結愈大。聊齋誌異上有一個四世纏鬥的故事。話說甲為考官,乙的文章雖好卻不為甲所取,一怒而亡。乙死後至閻君告了一狀,甲到地府受了剖心之刑後,兩人轉世。二十餘年後,乙為官剷平盜賊,甲則不幸先陷賊中,不料乙將眾人都放了,唯獨將甲殺了。甲又回地府興訟,結果罰乙入畜道,甲則因曾打父母,也罰為獸,但甲怕乙再報復,請求轉為大型獸。結果一大一小,兩犬在世上相遇,又雙雙爭鬥斃命。閻君也嘆:「冤冤相報何時了!」,乃判乙來世為甲之婿。到了這第四世,甲生了一好女兒,世家爭著要聯姻,而甲獨選了乙為婿,女婿則恃才傲物,常羞辱岳父,甲則百般包容,並且助他成名,此後翁婿方和好如父子。這故事不論真假,足以顯現仇怨不解有多「麻煩」,凡事若多落的個性命相拼,實在無謂的很。還是千萬把一句「我不負天下人」擺在心裡,只要行正道,一切事都不要計較了吧。 「懺悔損人利己不公之罪」:公是要我們有大公無私的心,沒有私心就不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出來。譬如說蓋房子吧!台灣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固然我們不能奢望住處是平房大院,可是基本的綠意,像是路樹之類總該有吧!可惜建築公司並不如此想,尤其是大建築公司,他們的手中控有大筆的土地,當他們規劃整地的時候,地上原有的植物就一律砍除,然後水泥柏油一鋪,一點種樹的餘地都沒有了。不禁讓人疑惑,他們因財大氣粗而不知資源有限?還是認為普通人不必有舒適的生活? 記得好幾年前要求「回饋社會」的呼聲剛起,王永慶先生大約被人問煩了,他說:俗話講「富不過三代」,等三代以後,財富不就又回歸社會了……。這話也沒錯,人家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豈有一定要無條件送人的道理!只是像宗主說的:把金錢認為是公共流通之物。不過這一時留在我手上的時間常些罷了。為什麼不把錢財經由公益事業流出我手,這不比讓子孫苦苦的敗家,來得好的多嗎? 「懺悔殘酷同類不博之罪」:宗主說:「博之一字,不外於推。」像孔夫子說的「推己及人」就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聽過這個教訓,可惜能遵守的人不多。不是說我們這個社會沒有愛心,不見每次募捐,慷慨解囊的人都非常多嗎?可是對身邊的人,卻不見得能施予愛心。家人中有大爭執、朋友間則不守信實,哪有幾個人能輕輕鬆鬆的過日子呢!這不是很奇怪嗎?既然我們都是「心中有愛」,為什麼不肯把愛給身邊的人呢?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一位婦人拿了一匹布,交予一位老尼姑,說是供養菩薩的。這位尼師接了過來,過了一會兒,又拿起來,交回這位婦人手裡,說:「菩薩已經領了你的情了,剛才我看到你的婆婆衣衫單薄,而天已秋涼,何不拿這些布給你婆婆製作冬衣呢!」。這段故事不是很清楚的指出我們的缺失了嗎? 「懺悔忤逆父母不孝之罪」:很多觀念如果自小能根植在心理,大約一輩子都不會違背它。以前中國家庭講究孝道,大部分家庭都是數代同堂,小輩自一丁點大就看到父母的親身示範,自然而然的,不敢背離那「孝」字。像生日稱母難日,怎麼可以大肆鋪張玩樂,否則把父母生養之恩至於何地?至少以出生日為母難日,人還可以一年一度反省一遭。可是這世紀以來,我們學西洋人吃生日蛋糕、唱生日快樂歌;讓小孩樂一天是大事,父母養育的辛苦則不再提著耳朵訓示,反而是唯恐逆了孩子的心意。如此一來,想要叫他們小孩有孝的觀念,只怕不簡單。尤其十一、二歲的孩子正進入所謂「青春叛逆期」,這時的孩子「造反有理」,孩子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得百般容忍原諒。「父母一定會原諒我的」至少存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行為上的「任性」尺度就寬的多多了。 「懺悔蹂躪生物不仁之罪」:上天有好生之德,人卻以殺生為尚。人殺人也就罷了,還要殺遍所有的生物;如果為活命還情有可原,可惜大多是為了遊戲。人從平地殺到高山,又從河川殺到海洋,想著都慚愧的不得了。美國一位早期的歷史學家-柏克曼,寫了一本書紀錄他自己二十歲時和他的表哥到蠻荒的西部草原狩獵野牛的經過。書非常生動好看,只是他們對殺野牛是一點也不手軟。那時「蓬車西征」才剛開始,西部草原上還是遍佈野牛群。野牛供給印地安人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吃的到穿的,所以印地安人有殺牛的規矩,幾千年來人牛相安無事。白人看到牛多,殺來多愉快啊!譬如在歸途上,柏克曼一行紮下營地,為準備足夠的肉乾作糧食。不過等到存糧備辦的差不多了,他們就開始為殺而殺,牛過來了,某一人會懶洋洋的起來,拿管獵槍去把牛殺了,只割下牛舌牛尾,其他的部份就給狼享用了。看了這些敘述,真有老大不忍的情緒。 「懺悔欺壓弱小不慈之罪」:中國近兩三百年來積弱不振,受西方列強的欺壓也夠了。世界上國與國之間有的是厲害關係,而幾乎完全不講「慈」的,我們不必寄望太多。不過以後中國強了呢?是不是也會欺壓別的國家呢?在民族主義中國父強調中國強了之後要濟弱扶傾;到目前為止,中華民國還真扶助過一些國家,似乎我們注意到慈悲。 不過中國人對自己中國人似乎不甚慈。在國內詐欺之事頻傳,在國外中國人只挖中國人牆角,一點也不合作,這情況是實在的,卻是說不通的。難道是因為彼此了解,所以好騙嗎? 「懺悔忍心害理不覺之罪」:真正的「覺」,大概是一種無可形容的空零境界,除非親身體會過,很難知道。不過人生在世,數十年間實在不算長,那麼在這一段時間裡怎可浪費時間去爭、去計較呢!人生下來,轉眼又要歸土,生生死死,把這一點看透了,也就算初步的「覺」吧! 古來想不開的人實在很多,如竹林七賢中的王戎,大家一定想他既然是放蕩不羈,絕對是什麼都不在乎。其實不然,王戎家有一棵果子非常好吃的李樹,他賣李子,卻從來不怕麻煩,一個個的果核取出來,只為了不讓別人得到種子,也種出同樣好的李子來。一個人偏狹到這種地步,也是叫人嘆為觀止了。 再說曹操有一名歌妓,聲音清、高而美,可惜恃才而驕。曹操受不了她的氣性,想殺了她,卻又捨不得,留下吧!又不堪其辱。於是特選了一百個年輕女子來學唱,果然不久就有一位新人達到這位歌妓的成就。於是她難逃一死。這件事,說起來曹操真是草菅人命,可是這歌妓又何曾不是看不透呢? 現今社會上,不就是太多人覺得自己所得太少!有錢的人想權,有權的人想錢,結果產生了金權政治。使得私利遠在公益之上。想不到金錢與權力是如此輕易的就讓人墮落了。 「懺悔果腹傷生不節之罪」:凡事都須有節制,從小處說,飯食就要適量,不可傷生太過。本來一般人不可不食而活,所以無法避免的會傷及其他生物,可是為貪口腹的享受,而無度的殺生就不免罪過了。 人的品格好壞都是由小處培養起的,年輕的時候最忌諱不受拘束,因為他們自己還沒有約束自己的能力,所以像那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只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而不會有寬然大度的風範。 往大處來說:人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才能知道能否表現出節烈的操守;可是話說回來,亂世的時候,正需要人傑來將世道撥亂反正,卻總是因事不可挽回,而犧牲了性命!如史可法、文天祥之輩,若在太平盛世,不知可為人民造多少福呢!是不是長時間以來,人都不知守節守分,最後天降災劫,只得讓賢者以死來警惕世人了。那麼這些英雄人物是承擔了人的罪過,就像是耶穌為世人上十字架一樣。我們還能不慚愧嗎? 「懺悔暴殄天物不儉之罪」:檢是我們生活上提的最多的一種德性,中國人說起來是比較節儉的,一般人都能遵循古訓,「積穀防飢」,否則台灣的儲蓄率怎會如此的高呢!不過近年來賺錢似乎容易多了,人們手裡有了錢,好像變得不知所措,錢留在手裡作什麼?該怎麼花呢?於是人人開始手頭鬆動,錢流出去的速度越來越快,看到了喜歡的東西,不管有用無用先買下來,若是出手不大方,還怕別人取笑呢!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千古不移的道理。我們由儉累積下來的財富,是否又由奢侈而消失,是大家該三思的。 「懺悔奸險邪淫不真之罪」:真的反面就是假,凡事以假意對人,如何能不奸險?以假意言情又如何不邪淫? 且說三國末期,魏國的許允娶阮伯彥的女兒為妻。行禮後,發現新娘極醜,一氣就離了新房,不肯再進去了。家人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怎麼了局。正巧許允有客人來訪。新娘遣婢女去看是哪一位,婢女回說是桓範,新娘說:「這下好了,桓先生一定會勸新郎回房。」果然桓範勸說:「阮家以醜女許配給你,一定有原因,你應該弄清楚才是!」許允聽勸回房,但一見之下,回身又要走;新娘料想此番離去一定不再回頭了,於是伸手扯住了許允的衣襟,許允停下,回頭很不客氣地說:「婦人講究四德,你有幾樣?」新娘很平和的說:「我所缺不過容貌罷了。而讀書人講究百樣節操,夫君又有幾樣呢?」許允說:「全有!」新娘說:「在百樣操守中以德為最重要,夫君好色不好德,如何能說自己全都具備了呢?」許允大為慚愧,此後夫妻互敬互重。 阮氏夫人有德有才,毫無自卑感,實在是千古難得的奇女子,竟可以和春秋時,無鹽醜女像齊君自薦的事蹟並美。在她們身上,我們只見其「真」,而沒有一絲邪淫的感受。 「懺悔犯上侮長不禮之罪」:中國自稱禮義之邦,乃是古人遵守先王之教,一切照禮而行,所以氣度上與鄰邦不同。只不過後人越來越嫌棄那些「繁文縟節」,於是越來越隨便。台灣若還稱禮義之邦,自己都要羞死。電視上粗魯無文,不知應對;在學校裡,學生不知老師的名字,衝口就說:「你叫什麼名字?」一時還真會意不來,楞在當場。至於「您」這個字,已從家庭學校中消失。只有在台北的商場中為了和氣生財,到還保留了下來,這真是「禮失而求諸商」了。 現在家庭關係鬆散,缺乏向心力,與禮之不再,應有很大的關係。夫妻之間沒有禮,結果腦子裡想的是「你應該如何愛我」,而不是「我該如何敬你」。夫妻感情焉得不容易破裂!父母與子女間不守禮,父母只是一味的寵愛、放縱,子女則是理所當然的予取予求,言語上橫眉豎目而不自知。等他們羽翼豐滿,自然遠走高飛,沒有什麼好留連不捨的,因為他們沒有父母恩重的觀念呀! 「懺悔謾罵輕狂不和罪」:古人說「和氣致祥」「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這些教訓還真帶有利誘的味道。誰不喜祥瑞、生財與興家呢!也許「和」最不易做到吧!首先人要和氣,不與人生氣。問題就在人就喜歡生氣。總要經一番波折,等年紀夠了,脾氣才可能真正平和。其次,雖「和」但要有能力自保,不受人欺負;「和」絕不是無窮盡的退讓、懦弱。第三不標新立異,也不違反做人的原則,不該做的事,決不傻傻的跟著旁人做。總括來說,「和」可以說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最後考驗了。 以上二十個字,隨手捻來就是數不清的例子。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廿字即生活是不容否認的。 三、生活廿字化 林語堂先生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認為中國人的特質是:現實感(現實主義)四分,夢想(理想主義)一分,幽默感三分,敏感三分。初看,覺得他對中國人的理想主義的評價還真低;因為以儒家傳統來說,從孔孟到三民主義都是有崇高理想的,但也不容否認,這理想兩三千年來仍在期盼中待落實。然而聽聽我們社會的聲音,常有「陳義過高」或是「理想色彩過於濃厚」的批評;也許林先生是對的,夢想太少是潛在因素呢! 質諸我們日常生活習性上,是非常有現實利益觀念的;現實利益並非不好,只是我們常讓它往負面發展,也就是貪捷徑-「不守規矩」。例如:交通規則大家笑稱為參考用,結果是馬路如虎口,人人自危。又如對產品規格無所謂,結果產品極差,成為全球的笑柄。更奇怪的是:人際禮貌、道德要求都不敢說出口,說出來只會引來懷疑的目光,意指「你扯謊」或「你瘋了」。在這種社會狀況下,是如何把生活化為廿字,且有勇氣與毅力遵循下去,此為廿字弟子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生活中的四大問題:生、老、病、死。老不可避,死不必憂,反正時候到了逃也逃不掉。至於生與病,是和現實生活緊扣著的。若是病苦,有幸有廿字的慈悲,可使消失於無形;說到生的苦,連四大魔王都怕降生後,在迷迷醉醉中會做錯事,就永不能回天界了。可見生的苦,就險在「現實」與「理想」在人心中分道揚鑣,使人心無所是從。 且來分辨一下,什麼是理想?什麼是現實?就以遵守交通規則來說,每個人都知道是該做到的,但是就是有那麼多人要闖紅燈、蛇行、飆車。此之謂「現實」,因為現實不可改!不能改!不願改!於是說遵守交通規則是「做不到的理想」。歸根究柢,不過是種知行不一的託辭罷了。 那麼身為廿字弟子便沒有理由把廿字視為「做不到的理想」,而束諸高閣。何況前文已說明,廿字是生活化的,廿字弟子有很明顯的遵循指標。 不過,一旦我們決心行動,以廿字修身,馬上就會面臨到孤寂感。因為在一個「不守規矩」的社會中太守規矩,是令人側目的。那麼此時就要「信」,相信自己、相信廿字、也信守皈依諾言;要「忍」,忍得住寂寞,不擔心別人不理我;要「恕」,原諒別人對自己的疑慮;要「慈」,同情別人的軟弱、畫地自限;要「明」,明白自己的堅持並非錯誤;要「覺」,保持清澈的心,走上覺悟之境;要「禮」,不因自己是對的就驕傲無理;要「和」,即使得不到認同,也要讓別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行廿字,就是在生活瑣碎中堅持三種作為:一是觀察,觀察人的情緒、人的行為、人的思考。二是把人我放在天秤上,減少本身的固執。三是修正,慢慢的修,慢慢的整,死而後已。 四、結語: 「聞道豈難事,功夫貴勉聃」,千言萬語也抵不過 宗主的兩句光訓。身為廿字弟子唯有努力、再努力。